小熊可以在小熊星和清华园之间自由穿梭哦~

我与清华的初见:对小品排演的一些思考

跨越两年的一次思考,今天第一次走上了实践。
——谨以此文纪念两年多前那次话剧和今天的小品《和平统一》排演。

先展示几个奇景:一上午的想法从无到有,一小时的剧本从零到完成,两小时的选角加急招募,排练总计不超过三小时,百余人的晚会上,成功的一次演出。

还有别的奇景:班徽两小时从无到有,再一小时定稿;天安门阅兵方队八天从无到有;学长组织千人晚会,搭台即完成。

若说高中的《麦克白》《仲夏夜之梦》是长剧不可比较,初中的《天下第一楼》规格相去便不远了,确实精细,但却是几个礼拜的中午。

进入正题吧。问:小熊白菜和大家在清华做事,效率为什么这么高?

两年前的《麦克白》演出的遗憾,或者追溯的更早一些,四年前《天下第一楼》无意中被背叛,我就在思考,组织管理,怎么样才能做好?怎么样,才能尽人意?

四年前被背叛,让我在两年前几乎是不顾一切的为自己攫取地位与权力。我们当时排演的是《麦克白》,我主演,也是麦克白,而我那时的内心,也果真就如麦克白一样:攫取,攫取,永无止境的攫取。忙,乱,终于是能力不足,没有组织好属我负责的舞台效果,更没有记住主角那最多的独白与对白。在台上,众目睽睽下,忘记台词,翻剧本,匆忙不愿被发现,看见了一句,便忘记了下一句。一举一动,摄像机下,两年后的屏幕前,一览无遗。终于,和麦克白一样,在无尽的权利与之高的地位上,轰然倒塌,万物归于无——这其中,也包括与我本应共肩前行的朋友们的心血和付出——换取的,是遗憾——与四年前被背叛的遗憾不同,这次是好似背叛了大家般的痛心。

当时,我身边不缺好的表率。隔壁班的《仲夏夜之梦》,演出很成功,我全程在场,补偿自己一般,将自己至为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们。我当时最为震撼的,是他们的两件事:一是有四位导演,由他们共同组织;二是在台下背对观众的,有数名负责提词器和舞台效果的同学,他们全程都看不到正脸,但显然如果没有他们,一切心血也终将付之东流。

我为我贪婪的欲求和最终的结果无比羞愧,在未来一段时间不愿提起,这是过去的故事。

自己对自己的痛斥是最强力的鞭策,接下来的两年,我持续地思考着为什么他们可以成功,为什么我们会失败。就像两年前的那篇文章,我其实找到了问题,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实践。我觉得,一个高效的大团队,需要的倘若不是一个能力极强的统帅,就是若干人组成的领导核心。显然,至少目前,我不属于前者。于是我认为,多人核心,是我要找的解决方案。

但并不是字面那么简单。在这两年中我试验了很多次,一直失败。原因很多,那么多次的尝试中,我似乎找到了症结:与我共事的人,若非领导意愿极强,就像两年前那次的我,不愿分享权力,分担责任;就是参与度低,听从一切指挥,但不做任何决策,或许就像更早时的我——“有人负责,我不必添乱”。这不只出现在有领导团体中,即使在无领导集体中,大家也会天然的分成这么两类人。还有一个困难,当我试图通过分配不同的任务到不同的人来构建领导核心集体时,很自然的,因为这个分配,大家便不再可能平等,有了分配者与被分配者,有了领导与二级领导。最后,终于是轮到一人决策。

就这样,直到最后一个暑假,熊还在寻找构建这么一个核心的方法。

这是小熊来清华之前的故事。

而之后,在清华的初见,在摆烂和矫枉过正之后,熊继续尝试着不那么过激的方式:参与意见,但避免对一切事情都指手画脚——即使自己有意见——只对一部分事情争取决策,对另外的部分协调服从。工作不再是小熊的工作或者某位领导的工作,而真正成为了大家集体的成果。其实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在尝试做的事。过去,每当我这样,会发现,或者是别人对我决定的部分指手画脚,我只好服从,或者是我留白的那个空间没有人负责,最终只能再回到我的手里。

但是,在清华不一样了。

从第一次设计 logo 开始,我就明显的感知到,有和我相似的人出现了——热情参与,但不掌握全场。极其简单,极其自然的,心照不宣的,分工就已然出现。各自负责一部分,在一段时间里,工作内容分开了,便可以并行进行,时间变得不像时间,每当熊完成手里的事情抬头时,其他人也基本就绪了。

回到文章开头的奇观吧。一上午的想法从无到有,那是三个人小组的讨论;一小时的剧本从零到完成,那是在线文档由四人共同编辑润色的;两小时的选角加急招募十几位同学热情加入;排练总计不超过三小时,每一次都几乎按时开始,没有多少闲聊;百余人的晚会上,成功的一次演出,我或许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,放弃演职,专门负责舞台效果。大家都很棒,我有瑕疵,在最后我也要返场敬礼时,致敬片尾出了点小问题——但至少,我们这次成功了。

我之前只顾到了方法,试图用一点技术速成领导核心。片面了,领导管理是门艺术,而艺术,需要一点点天赋,和生活中的感悟。当人对了,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。

曾经就一直听老师学长说,虽然都是名校,但清北的氛围明显不一样。在见识过美景美食之后,我与清华的初见,我见识到了同学们,见识到了大家的全面素养,不仅是领导的艺术,同样震撼的是大家的将心比心,对台上同学失误的真诚的鼓励和对成功不竭的赞美。

在开学之前,我先认识了大家们的“人”本身,作为初见,我很荣幸。

9 月 8 日 夜